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99节(2 / 2)


  鲁盼儿站在门口重新欣赏两块招牌上的字, 越看越觉得好看,忽听梓恒的声音, “妈妈, 我们回来了。”

  转头就见胡同口那边一辆自行车驶了过来, 正是杨瑾,梓恒正坐在车子的横梁上叫自己呢。

  转眼间,杨瑾已经到了门前, 下了车笑道:

  “今天下午只有两节课, 我就回来了,正好先去幼儿园接了梓恒。”

  “前天是因为下雨了,担心我带着梓嫣接梓恒不方便, 昨天是因为食堂的包子很好吃, 买了送回来,今天又是下午课少, ”鲁盼儿便嘀咕,“要是我们到了北京影响了你学习, 我不如带着两个孩子回红旗九队呢。”

  梓恒笑着跑在前面, 杨瑾早接了梓嫣抱在怀里, 亲亲可爱的女儿, 又亲亲可爱的妻子,“怎么办呢?

  我就是忍不住想回家。”

  “我本来要批评你的,可又忍不住笑了。”

  梓嫣听了笑字,马上便拍着小手咯咯地笑了起来,夫妻俩一起看着小女儿,“居然能听懂话了……”

  梓恒赶紧跑过来问小妹妹,“我给你唱个儿歌,好不好?”

  说着就在院子里拍手唱了起来,“小燕子,穿花衣……”

  正是幼儿园教的。

  梓嫣瞪大眼睛看着,时不时也拍拍小手笑。

  看两个孩子玩得开心,鲁盼儿便说了方才王爷爷写匾的事,“润笔,应该也是工钱吧,听着还真文雅。”

  “古时文人耻于谈钱,便有种种代称,隋时皇上命大臣写诏书,有人戏言‘笔干’大臣答‘不得一钱,何以润笔。’此后写字、作画、写文章的费用就都叫润笔了。”

  杨瑾随口解释了,却又摇头,“自家用的招牌我写写倒没什么,可是外面的牌匾我还不想接,总要再练十年字再说。”

  其实杨瑾的字已经非常好了,但他既然这样说了,鲁盼儿并不反对,“我就是有点好奇,润笔费究竟是多少呢?”

  “唐代时润笔费最高,据说韩愈为人写碑,一字之价,辇金如山;白居易为好友元徽之写墓志铭,元家送了车马、绫帛、银鞍、玉带共几十万金,后来捐给了香山寺。

  宋代时润笔之风也很盛行,宋太宗还专门为文人设了润笔钱。

  郑板桥卖字画还专门做了一首诗,其中有‘画竹多于买竹钱,纸高六尺价三千。’这样两句。

  民国大家吴昌硕老年时曾定下匾额三十两的润笔,上门求字的人还是络绎不绝。”

  “我父亲在世的时候,也时常有人前来求字,我那时还小,并不知道润笔多少,只记得父亲轻易不肯写,若是答应了,必用心写到满意才肯拿出去。”

  “不想现在竟又有人提起润笔之资了。”

  杨瑾想了想,矜持地说:

  “十年之后,我若写字,一幅总要几十元钱吧。”

  “哇!”

  鲁盼儿惊呆了,“写几个字就要几十元!”

  “若是收了润笔费,便都交给你。”

  鲁盼儿并不是爱财的人,但听了这话,也难免激动,“总见你不把钱放在心上,但若是想要挣钱,却又最有本事!”

  杨瑾就摸摸鲁盼儿的头,“所以呀,裁缝活儿喜欢做就做,不喜欢就不做,我总能养得起你们娘仨儿。”

  虽然如此,可鲁盼儿非但没有生出靠丈夫养着的心思,反而更想把裁缝活儿做得更好,做出名气——杨瑾优秀,自己也不差呢。

  只是,牌子挂了出去,到现在还没收到一份儿活儿,还是让鲁盼儿颇有些气馁。

  最了解鲁盼儿的莫过于杨瑾,他一眼看出妻子的心思,笑着说:

  “你一向要强能干,而且果然心思极灵,手也极巧,既然决定做裁缝,定然成为最好的。

  眼下没有客人来,是宝珠蒙尘,不用多久,我们家的院门都要挤破了呢。”

  “还算你有识人之明吧。”

  鲁盼儿一本正经地点头,又笑着推他,“先去看书,将来成了一代大家,我好在家里收润笔费呀。”

  因在家闲着,鲁盼儿便将所有的家务都包了下来,再不许杨瑾动一根手指头的,连洗澡水都烧好端进来,第二天又早早做了胡萝卜蛋炒饭让他先吃,“今天是周五,晚上不许回来了!

  若是回来可没饭吃!”

  家里离学校不近,骑自行车总要近一个小时,来回就是两个小时,杨瑾除了学业,还额外参加课题研究,负担重着呢。

  孩子们还在睡着,杨瑾就小声说:

  “我才不信回家没饭吃呢,而且昨晚你不是也挺开心的嘛。”

  鲁盼儿飞红了脸,“你还敢说!

  今晚我早早锁上门,谁来也不开!”

  “好,好,好,我今晚留在学校,明天晚上就回来了——对了,跃进应该也能过来,要多买点菜。”

  “知道了。”

  鲁盼儿笑着答应,又有些感慨,“这时节在老家,菜多得吃不完,现在不但要花钱买,而且只能是商店里有什么买什么,也不够新鲜。

  就连这鸡蛋,我也觉得不如自家的好。”

  “要么我把花铲了重新种点菜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