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23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无妨。”郁容表示,“我和兄长在雁洲有住处。”

  阿若微点了点头:“这我知道。”

  否则再怎么没眼色,也不可能直说“不留夜宿”的话了。

  年龄相仿的两人,边说着话,边不紧不慢地穿行在大院间。

  尽管阿若口口声声说福居社窄小破陋,宅院的地积却是比大多数普通住家占地大了好几倍。

  屋子确实陈旧简陋,但一眼扫过,便知不久前,各间房经过了修葺整修,看着颇是齐整明净。

  院内有三五成群的小萝卜头,嬉戏玩耍。

  转角便是一片红尘烟火的繁忙景象。

  更大点的孩子,在年迈的长者带领下,忙着做活。

  扎灯的扎灯,制伞的制伞;

  一二妇人踮着脚正要收拾晒在檐下的衣服。

  还有几个装束不错的年轻人,清点、处理着草药。

  忙忙碌碌,充溢着祥和与宁静。

  郁容不自觉地顿住脚。

  “再过一些天就是中秋了,社里所有人赶着做东西,到时送集会卖。”阿若说明。

  郁容遂轻声感慨:“余社头真是好手段。”

  且不提在雁洲这般繁华的城市,余社头如何弄到这么一座大宅,便说这福居社的人数吧,不带那些不知事的稚童,粗略估算少也在五十六号人,其竟是管理得井井有条,丝毫看不出混乱。

  阿若道:“什么好手段,”语气故作嫌弃,“好几回闹出了事,差点把房子给打没了,要不是……”他看了看跟在年轻大夫身后的男人,“附近有官兵坐镇,这福居社早便散了吧。”

  郁容循着他的目光望向聂昕之,不由得轻笑:“总归是余社头能耐,官兵也不可能天天看着这儿不出乱吧?”遂是话锋一转,疑惑问,“为什么有人闹事?”

  阿若漫不经心地回:“总有些好吃懒做的想吃白饭呗!还有一些坏家伙,看这里大多是老弱病残的,就起了不好的心思。”

  自然就想起了在常鄱遇到的鬻卖人口案,郁容叹道:“办好福居社确是不容易。”

  阿若道:“也还好,”似笑非笑地睨了年轻大夫一眼,“总有像小大夫你一样的冤大头,往这儿送钱送药送衣裳,大伙儿再节省一把,一大院子人糊口没问题。”

  郁容微摇头:“略尽绵薄,远比不得余社头高义。”

  真正要办好福居社,绝不是光有财力就万事大吉。

  物质保障不过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,偌大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组织,在管理、运营以及人事等方方面面,皆需强有力的手腕。

  故而,他是没那个本事,置办如福居社这类的组织结构,除非自个儿揽了活,转头将责任推到兄长头上,咳。

  正因此,虽然一初对余长信的设想存着疑虑,但看到其并非只知夸夸其谈,而是真的将理念付诸了行动,难免心有触动,赠些药钱衣食不过是微薄之力。

  “就客套吧,”阿若撇嘴,“你们读书人净爱扯虚的。”

  郁容不免汗颜,他觉得半文盲的自己真称不上是读书人,眼珠转动间,笑着回:“你现在不也是读书人?”

  阿若顿时有几分不好意思的样子:“他教社里的孩子念书习字,我便跟着学了。”声音略小,“他说我学得不错,我怀疑他是不是在哄我……”不由看向年轻大夫,语气迟疑,隐含期待,“你觉着我写得怎么样?”

  郁容回想了下喜柬上的字迹,直言:“写得很工整,笔锋还算有力,远超一般初学者的水平。”

  比之大家肯定不如了,不过短短一两年,从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,蜕变到可独立执笔书写的程度,其人可谓颇有悟性,想必在学习上也是勤奋不辍了。

  阿若露出放松的笑容:“那就好,要不然写得太糟,我不好意思再让人教了。”

  郁容扬了扬眉:“有什么不好意思的,你和余社头不是要结契成一家子了?”

  “他的事情太多啦,不想总是给人添麻烦。”

  阿若说着,脸上的气色愈显红润。

  “娇羞”二字在脑海中一闪而过,郁容默默被自个儿的形容给雷了一把。

  “想必余社头并不会觉得麻烦。”

  听到这般说法,阿若整个人更见“娇羞”了。

  郁容囧了囧,干咳了一声,转而换了话题,拐弯抹角,其实是禁不住的好奇:“前几回看你,我还以为你与余社头不算相熟。”

  阿若答话:“时间长了,慢慢就熟了。”

  也是。郁容点点头。

  阿若静了少刻,忽又开口,轻声道:“年初我生了冻疮,挺厉害的。他当时特别忙,就趁着夜里不睡觉,给我制了一大罐的油膏。”

  郁容默然。

  心情又开始微妙了,仿佛一不小心多咽下了几枚青梅。

  话说……

  不管是以前用作那啥的润油膏,或者冬天的冻疮膏,夏季用的清凉油,他每每制好了,都会让人捎上一份给这人吧?

  阿若似乎觉察到他的情绪,紧接着作了解释:“你送的那些药,闻着特别香,就全分给了社里的小孩和婶子们。”

  郁容想起聂昕之所说的,这人少失怙恃,许是真的有些“恋父情节”加缺爱,对年龄大上许多、又照顾他的人容易产生慕恋之情。